OSI模型
背景
- 世界上第一个网络体系结构是由IBM公司在1974年提出的SNA(系统网络体系结构),以后其他公司也相继提出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如:DEC公司的 DNA(数字网络体系结构),美国国防部的TCP/IP等。
- 多种网络体系结构并存,那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:若采用IBM的网络体系结构就只能选用IBM的产品,并且该网络体系就只能与同种结构的网络互联。不同体系的网络结构之间是没有办法进行互联通信的。
- 为了促进计算机网络的发展,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7年成立了一个委员会(TC97,Subcomittee 16),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,提出了不基于具体机型、操作系统或公司的网络体系结构OSI(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),称为开放系统互联模型。
模型解读
OSI(Open System Inter Connection):开放系统互联模型。定义了不同计算机互联的标准,设计和描述了计算机网络通信的框架。
OSI有7层和5层两种模型,7层模型从上往下分别是:应用层,表示层,会话层,传输层,网络层,数据链路层,物理层。5层模型从上往下分别是: 应用层,传输层,网络层,数据链路层,物理层。
七层模型各层功能如下:
**7.应用层:**是用户与各应用程序和网络的接口,它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,完成用户希望在网络上完成的 各种工作。它在其他6层的基础上,完成应用程序与操作系统之间的联系。它还负责协调各个应用程序间的工作。这一层的数据是由应用程序(比如QQ,爱奇艺,吃鸡等)产生的原始数据(文字,语音,音频)。协议有:HTTP(80,TCP), Telent, SSH, FTP(21/20, TCP), SMTP(25,TCP), DNS(53, UDP),HTTPS。
6.表示层: 对来自用应用层的数据进行处理,有格式处理,压缩解压缩,加密解密,编码,目的是使数据快速传递,安全传递。
**5.会话层:**组织和协调两个会话进程之间的通信,并对数据交换进行管理。会话身份信息以及通信的模式。会话/全双工/半双工。
**4.传输层:**提供会话层和网络层之间的传输服务。将会话层的数据进行分段,重组,转化为数据段(这一层的数据是分段数据),提高传输效率,并在发送方和接收方建立一条可靠的连接,确保数据能正确无误的传送到网络层。使用端口号来区分应用层的不同应用进程。协议有:TCP,UDP。
**3.网络层:**为传送过来的数据加装IP地址,使得数据段转化为数据包或数据报,用于寻址和路由。指引数据包前进的方向。协议:IP, ICMP。
**2.数据链路层:**将接收到的数据转化为帧,以便在本地网络中传输,在本地网段上使用硬件地址唯一标识每一台主机。关键词:MAC地址,局域网,分段目标,局部地址。
**1.物理层:**将接收到的数据转化为比特流,传输介质是网线、光纤。(电流/光/无线信号/4G/5G)